儿科ICU李素萍护长:援藏践初心,白衣显担当
九月的岭南尚留夏末余温,西藏昌都市边坝县的麦曲河畔却已凉意浸骨——清晨气温降至6℃,细雨笼罩着这片平均海拔超3500米的土地。9月28日,距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ICU副主任护师、儿科教职工党总支部组织委员李素萍抵达边坝县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已过去一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她不仅克服高原气候与环境挑战,更以党员的初心与医者的专业,在当地医疗帮扶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党的旗帜在雪域高原医疗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党员,哪里有需要,就该去哪里。”这是李素萍从事护理工作近30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从儿科临床护理到重症监护紧急救援,从护理教学传道授业到科室管理精益求精,她在每个岗位上都以党员标准深耕细作。今年8月16日,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李素萍作为中山一院新一批援藏医疗队5名专家之一,与显微创伤手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的同事一同启程,接过上一批队员的“接力棒”,赴边坝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出发前的援藏工作座谈会上,院党委书记骆腾“带着‘好思想’传递初心、‘真技术’破解难题、‘深感情’融入藏区”的嘱托,让她坚定了扎根高原、服务群众的决心。

李素萍床边护理查房
初到边坝,高原反应与医疗条件的局限并未阻挡李素萍的脚步。她迅速投入工作,一方面深入了解当地护理现状,一方面主动对接临床需求——当得知内科一名67岁男性患者因胃部手术后无法经口进食,亟需静脉输注高浓度营养液维持生命,却因传统浅表静脉穿刺易引发并发症、难以满足治疗需求时,她凭借多年静疗经验,主动承担起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的重任。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她精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沉稳操作,一次性成功将4Fr导管置入患者上腔静脉,术后胸片定位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理想。这条“看不见的生命线”,不仅为患者后续营养支持筑牢根基,更填补了边坝县PICC技术领域的空白,让当地静脉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李素萍开展PICC置管
“一次技术突破不够,要留下‘带不走的护理团队’,才是对藏区群众最长远的负责。”秉持着“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李素萍在完成首例PICC置管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技术传承与团队建设。她从边坝县人民医院选拔护理骨干,牵头组建起当地首支专业护理静脉治疗团队;针对医护人员知识短板,设计系统化培训课程,从血管通路评估、置管操作规范,到术后维护要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手把手传授实用技能;同时协助医院完善护理质控体系,推行标准化流程,将中山一院先进的护理理念与管理经验融入日常工作,提升当地团队独立开展静脉治疗的能力。

李素萍指导当地护士
从繁华都市到高原县城,从儿科ICU的“守护天使”到藏区医疗的“帮扶先锋”,李素萍用行动诠释着党员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她不仅以精湛技术为边坝患者绘就生命希望,更以无私传承为当地护理事业播下发展“火种”。在雪域高原的医疗一线,她正以初心为笔、以坚守为墨,续写着“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中山医精神,让白衣担当在海拔3500米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来源:儿科教职工第二党支部)
